國外報告預測 中國工資5年趕上歐美 動搖“世界工廠”地位
國內媒體疾呼中國制造須轉型
中國告別“廉價勞力”時代
日前,海南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方案。9月起,海南省最低工資標準全面上調2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將在原基礎上上浮2元。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國18個省份先后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收入分配“提低”進程加速,也預示著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終結。
而法國南特人民銀行近日的一份報告預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在4年內趕上美國、5年內追平歐元區、7年內與日本持平。外媒熱議稱,工資水平快速增長正威脅“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動搖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國內媒體則疾呼:“中國制造”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那么,對比發達國家,中國的工資水平距離究竟有多近?而與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中國又拉開了多大的距離?我們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各國勞工部門的數據,梳理各國近年的工資水平變化,并請中外知名專家作出權威解讀。
數據對比
增幅顯著 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
綜合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及各國勞工部門的統計數據,2006年-2011年,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呈現不增反降的變化趨勢。
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2012年上半年中國城市居民工資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農民工工資也上漲了14.9%,漲幅顯著。
同時,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工資差距正在不斷減小。以美國為例,中國平均工資對比美國工資的比例從2006年的1/11,增長到2011年的約1/6,差距縮小了近2倍;而以同樣在亞洲的發達國家日本為例,中日工資水平的差距近6年也縮小了2倍多。
另一方面,對比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資水平與其差距也在不斷拉大。以越南為例,2006年,越南的月平均工資只有254元,中國平均工資則為1750元,二者相差1496元;2011年,越南的月平均工資漲到了540元,中國則漲到3538元,二者差距進一步拉大,達到2998元。
外方報告
用工成本 5年趕上歐美
法國南特人民銀行6月一份報告預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在4年內趕上美國、5年內追平歐元區、7年內與日本持平,“鑒于生產成本的強勁增長,中國制造將很快失去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集團也說,許多大型制造商正離開中國。阿迪達斯公司宣布將關閉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該公司稱生產運動鞋的中國工人月收入至少2000元,而柬埔寨工人僅107歐元(約合人民幣851元)。
南特人民銀行則表示,工資上漲會促使制造商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埃及、摩洛哥,甚至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都可能受益。
媒體聚焦
外媒“看熱鬧” 中國媒體呼吁轉型
對于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長的現象,中外媒體都給予了普遍關注。外媒熱議稱,工資水平快速增長正威脅“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動搖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國內媒體則疾呼“中國制造”加快轉型升級。
英國《金融時報》發文稱,勞動力成本上漲,讓人懷疑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也可把它視為中國制造業向高附加值制造轉移、消費市場吸引力日益增強這一過程的一部分。
《紐約時報》曾以《由中國勞工薪水增加引起的外貿廠商恐慌》為題刊文說,在中國,雖然漲薪造福于勞動者,但對于在華的外貿公司卻并非如此,普遍漲薪現象使得眾多外貿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相比外媒的“看熱鬧”心理,中國媒體則更關注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度嗣袢請蟆穲蟮勒f,“中國制造”既面臨著新興經濟體的“擠”和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壓”的雙重壓力,也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抓住有限的時間實現產業升級,在制造業結構上進行調整,由低成本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最終由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是中國制造的根本方向。
觀點碰撞
被追趕方 拍手歡迎
作為“被追趕”的一方美國,其經濟學家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拍手歡迎。
美國經濟咨詢公司IHS的桑頓表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正在改變全球制造業格局,這可能促使美國制造業“回歸”本土,并增加300萬就業崗位。
追趕方 信心滿滿
另一方,作為勞動力成本優勢正迎頭趕上中國的印度,該國專家則對印度有望取代中國,成為“第一制造大國”信心滿滿。印度德里大學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威諾得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印度也是一個制造業的大國,對于爭奪‘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我們正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中方 理性看“漲”
對于外媒所預測的“幾年內中國勞動力成本趕上歐美發達國家”的說法,國家信息中心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這種說法有點夸張。
張茉楠說,中國絕對量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還是比較小的。多年來我國人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不算大,我國制造業工人工資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
專家預測
轉向人力資本紅利 工資增長適宜維持在7%
面對工資普遍增長的這一現象,中國將如何保住“制造大國”的地位和外貿出口的優勢?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逢賢向法晚記者表示,創新性產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這是使中國對外貿易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因素。
而張茉楠則認為,過去靠勞動力低價格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已不再可能。當務之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這是中國必須走的一條道路。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也指出,適度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將促使企業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加快轉型升級。
對于中國工資未來的發展趨勢,徐逢賢做了一下預測。他表示,按照一般的經濟規律,人均工資的增長率要低于GDP的總水平,如果說GDP的增長保持在10%,那么人均工資增長范圍適宜維持在7%左右。
更多相關新聞資訊,請關注【江西大唐人力】資源網,
官方網址:http://www.jxdtr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