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勞務派遣公司】指出:
勞務派遣是規模經濟原理運用于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產物。當今國際上管理手段較先進的發達國家,企業為了提高成本效益,都先行采用了勞務派遣的用人機制。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于1996年做的調查顯示,有五分之一的企業表示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了,美國最大的一家公司是派遣600萬員工的勞務公司(也是全美最大的公司企業)。全美派遣員工達2000萬人,年營業額達120億美金。日本及歐洲國家和地區,也都較早采用了勞務派遣這一新型用工形式。
勞務派遣這一新型用工形式,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成熟完善,必將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作用。
一、勞務派遣的類型
在我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務派遣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相繼被用人單位所采用,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有10000多家勞務派遣機構從事勞務派遣業務。這些機構大概有三種類型:
一是勞動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門主辦的派遣機構,是政府有關部門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將原來的政府管理職能轉變為市場服務的職能,是當前勞務派遣行業的領頭羊、主力軍;
二是原為外國企業辦事處提供雇員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原隸屬于各級勞動部門,根據國家的政企分家政策分離出來,它們業務起始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是最早提供勞務派遣的企業,一般管理規范,規模較大;
三是國有或民營的派遣機構(掛職介牌搞派遣),這些企業開展勞務派遣服務比較晚,企業注冊時經營項目沒有包括勞務派遣(法規原因,政府無法批準),是職業介紹人才中介的派生服務項目,這部分公司起步晚,發展迅速,市場化程度較高,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主力。
二、勞務派遣促進就業
勞務派遣作為勞動者靈活就業的一種形式,對促進就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我省而言,就業壓力也相當具大。每年有110萬人新成長的勞動力需要就業(包括20萬的學校畢業生),每年有5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國有和集體下崗失業人員存量達76萬人(國有16萬,集體60萬),每年約需安排20萬人就業。這幾股勞動力大軍形成140萬人的供給量,而社會提供的勞動崗位只有105萬個,仍有35萬人不能就業。勞務派遣為這些勞動者就業起到橋梁作用和深挖就業崗位的作用。從我國的實踐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實現流動就業,避免盲目流動。目前有三種轉移就業形式:一是組織就地就業。輸出地有關部門成立勞動派遣機構,將轉移勞動力集中管理起來,以滿足當地對勞動力的需求;二是輸入地輸出地成立勞動派遣機構,有針對性地幫助輸出地勞動力轉移就業;三是輸入地勞務派遣機構與輸出地就業機構(勞務派遣機構)合作組織轉移農村勞動力。其作用,一是有助于農村勞動力順利實現就業;二是使跨地區就業更具有確定性,避免了以往勞動力流動就業的盲目性,有利于保障轉移就業的勞動者權益。
第二,有利于靈活就業組織化,減少摩擦性失業。一是有利于下崗失業人員順利實現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屬于弱勢就業群體,出中心后實現再就業十分困難,把他們組織起進行培訓派遣上崗,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從而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就業;二是有利于新成長的勞動力就業。這一就業群體缺乏工作經驗,往往因沒工作經驗被用人單位推出門外,通過組織技能訓練和職業指導,增加他們求職和就業能力,從而實現就業。
第三,有利于調節勞動力市場供給,發揮“蓄水池”的作用。隨著我國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不能充分就業,去年全國有30萬人不能實現就業。這些畢業生可以將關系掛到勞動人事部門的派遣中心,將他們引入這個“蓄水池”進行儲存,等候公司的派遣,為他們拓展一個就業的渠道;同時下崗失業人員和新成長的勞動力,通過勞務派遣這個“企業”航空母艦的儲備、培訓、就業指導將他們儲備起來待就業,客觀上建立了一個就業的緩沖區,減緩了就業壓力。
第四,有利于挖掘就業崗位。市場經濟中蘊藏著無限商機,許多就業崗位爭待開發與提升。作為個體求職者,對其捕捉和發掘是比較困難的,作為專業的勞務派遣企業,則完全可以發揮企業的集約優勢和規模優勢,充分挖掘就業崗位,發揮信譽品牌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效應,有利于整合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人力資源,高效實現供求雙方關系對接,降低求職成本。同時勞務派遣為企業對促進就業機制的轉換,提高用人效率發揮者重要作用。
三、勞務派遣的新趨勢
勞務派遣在我國尚處于一個早期發展階段,還存在著多頭管理、無序競爭、法規缺位等問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問題,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一定會隨著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逐步得以解決。這不能說勞務派遣這一新生事務的產生方向發生了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勞務派遣行業的迅速發展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國的勞務派遣必定會向著社會化、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