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市人社局召開了南昌市機關事業單位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上線新聞發布會。會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委書記、局長黃小華同志就平臺上線的有關情況進行了新聞發布。
一、改革背景
根據工作職責,市人社局負責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績效、退休等審批和管理。工資審批工作關系到廣大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倍受關注。
目前,我市共有機關事業單位近600個,工作人員3萬余人。每年辦理人員調動、職務崗位晉升、轉正定級、退休等工資業務約4萬人次。由于涉及部門多、業務量大,以及部門信息壁壘等問題,使得工資業務審批周期長、排隊人員多、來回往返跑的現象比較突出,已成為了機關事業單位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此,市人社局堅持問題導向,把優化工資業務審批作為我局“九大項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拿出自我革命的擔當、勇于創新的智慧,在調查研究和借鑒優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投入專項資金,集中專業人員,歷時10個月,成功研發了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今天,該平臺的正式上線,有效打通了服務機關事業單位和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我市改進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樹立了新的典范。
二、平臺特點
此次機關事業單位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的構建,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工資服務”的技術手段,讓數據多跑路,群眾不跑腿,達到“一網通辦、一次不跑”的目的。
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概括起來講具有“四化”特點,即審批智能化、功能一體化、服務標準化、事項全面化。
(一)審批智能化。依托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不見面”審批系統,實現了工資業務的所有環節全程網辦,并根據工資業務辦理類型,自動提示需要上傳的相關材料、打印的表格和流程。即使是工資業務新手也能在系統提示下,快速辦理完審批手續,極大地方便了服務對象辦事。
我們還開通了智慧工資信息服務手機移動智能端,通過手機APP實現移動辦公,兼具業務申報、數據查詢以及在線學習等功能。
(二)功能一體化。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不是單一的工資業務經辦平臺,而是一個集工資業務在線審批、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報表匯總、績效工資管理、基金風險監控等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其中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功能夠科學管理績效工資總量合理規范績效工資分配,能實時監控績效工資發放。
(三)服務標準化。依據國家工資政策的有關規定,對全部工資業務的辦事要求和辦理流程都在平臺相應的服務事項子欄目中進行了標準化規范,統一辦事標準、統一辦事時限、統一規范服務,辦事標準清晰準確地向社會公布,切實做到標準化無差別辦理。
(四)事項全面化。做到上網辦理的事項全覆蓋,涉及工資業務的26個服務事項,全部納入了此次“一次不跑”改革的實施范圍。
三、重要意義
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實現了“不進一扇門、不找任何人、辦成所有事”的服務新模式,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平臺上線有力策應了“五型”政府建設。當前,省市正在大力推進“五型”政府建設,人社系統作為保障民生、服務民眾的重要部門,更要先行一步,快人一手。這次推動智慧工資服務平臺上線,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就是要在忠誠型、創新型、擔當型、服務型、過硬型政府建設中強化使命擔當,在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中作出人社部門應有的貢獻。
二是“一次不跑”極大提高了服務效率。新的服務模式下,各單位只需要在系統上申報,主管部門線上審核、人社部門網上審批后直接傳送到財政相關部門,完成工資待遇兌現,無需象過去一樣“反復報、來回跑、重復審”,極大的提高了服務效率。
以新進人員工資待遇兌現為例,過去,單位經辦人員需要攜帶個人檔案等材料經過初審、復審、審批數據下發、工資基金核增、統發支付等5個步驟才可以辦理完,期間至少需要前往人社工資部門2次、財政統發支付部門1次;實行“一次不跑”服務模式改革后,單位經辦人員只需將個人檔案等有關材料在平臺使用端上傳即可,經主管部門審核、人社部門審批后,有關審批數據信息將直接傳輸給財政支付部門兌現工資待遇。辦事環節減少了80%以上,再也不用在相關部門間來回奔波,真正做到“一次不跑”。
三是“互聯網+”全面實現了信息共享。通過智慧工資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工資業務從申報受理到待遇兌現的全程網辦,加強了與各單位及財政等部門數據平臺的對接、共享,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有助于進一步規范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秩序。而且所有檔案以電子文檔形式通過網絡傳輸,減少了過去原始檔案遺失、損毀、攜帶及保管的風險。
四是“互不見面”切實規范了工作紀律。服務對象的不見面、服務流程的全公開,系統的智能審核,工資業務由管理變成了服務,從根本上杜絕了權力尋租和暗箱操作現象的發生,營造了“公平、公正、公開”的政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