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終結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難”比以往來得早、來得猛,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加速提升,農村勞動力加快向工業轉移,長期受壓抑的勞動力收入不可持續。種種跡象表明,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已經結束。”
目前,國內許多經濟學家發表過類似觀點。所謂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這一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無限勞動力供給終結后,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勞動力競爭時代。在剩余勞動力消化殆盡,勞動力增量受限的情況下,各產業必然要在既定勞動力中展開競爭,勞動力因各產業間的生產力變化而進行再分配或許將成為常態,由此帶來的‘摩擦性失業’也將不可避免。”
報酬長期偏低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記者近日在濟南舉行的一些招聘會上看到,拿著大堆推薦材料的大學生依舊是求職主力,一些學生表示,要想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比較困難,一般本科生畢生后每月1500元即可滿足。但在勞務市場上,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況。一些農民工工資已超過100元/天,并且他們對找工作充滿信心,對漲工資充滿預期。
記者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就業偏好不同,他們更傾向于勞動強度不大、工作環境相對舒適的工作。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的情況下,對比留在家鄉的同鄉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農民工紛紛要求老板漲工資已不奇怪。
農業收入、留守兒童留住部分農民工
記者在山東農村采訪發現,除了外出務工的以外,許多人選擇在家發展蔬菜種植或養豬養牛,間或在附近工廠干點零工。
近年來,正是國家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及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升,使農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日漸增強,更多的農民開始選擇留在家鄉創業。
另外,隨著我國東中西產業的梯次轉移,勞動力在東中西部之間的競爭今年尤其明顯。東部企業自雇大巴車開進村接人的現象并不少見,四川、安徽、湖南等一些勞務輸出大省的部分企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招工難”現象。東中西地區間的產業轉移導致勞動力“截留”,成為導致東部民工荒加劇的原因之一。
另外,記者走訪河南安徽發現, 留守兒童問題是許多農民工不愿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農民工已經意識到留守兒童引發的嚴重問題,并開始采取行動。
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近三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對許多留守兒童來說,爸爸媽媽就是電話里的聲音,長期親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在外務工的農民工的嚴重關切。
專家支招
給錢補貼不如營造“留人的軟環境”
勞動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擠壓企業的生產經營利潤,增加成本負擔,但另一方面也會逼使企業提高勞動效率,轉向用工更少、產出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業,進而推動整個產業升級與進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認為,應對“用工荒”,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營造好“留人的軟環境”。
應用“服務優勢”對沖“工資劣勢”
上海寶山區外地勞動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針對1200多名進城農民工進行過調查。調查顯示,75.9%的來滬求職人員在35歲以下;在所有被訪者中,79.8%的人關注崗位發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業提供培訓,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訓。
郁鴻勝認為,政府不應直接用資金補貼等手段去幫助遭遇用工荒的企業,而應更多地從提升“軟環境”入手,加快醫療、教育、培訓等公共資源覆蓋農民工群體,這實際上就是在提升企業的吸引力。沿海地區的公共資源優勢比較明顯,對更關注發展的年輕農民工更有吸引力。
打破農民工求職的“信息壁壘”
上海藍云保潔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李影告訴記者,招聘中常發現“有活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干”同時存在的情況。公司跑遍街道、社區、職介機構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農民工卻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記者采訪發現,很多求職者對政府公共職介機構的地址、聯系電話等信息一無所知;一些專為農民 更多公司訊息,請關注【江西大唐人力】資源網,官方網址:http://www.jxdtr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