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力資源公司】近日報道,東部沿海一些城市,如東莞、深圳、上海、惠州、廣州、鶴山、中山等,企業紛紛準備外遷,遷往江西、湖南、廣西、香港等地或越南、泰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形成企業“遷移潮”。據媒體報道,東莞臺企已經有500多家搬離東莞。2005年以來,深圳共有500多家企業外遷。深圳市已向國務院申請在越南峴港設立加工工業園區,將低附加值
產業移往該市,并歡迎本輪遷移中的港商參與該園區投資;深圳富士康欲將其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遷至山西、青島等地以及東南亞。珠三角目前約8萬家港企中,有37.3%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更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截至2010年5月,有7000余家浙江民營企業撤離上海,有超過100家的江蘇企業申請到香港投資。外遷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外資與民營企業,主要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制鞋、家具、五金、電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玩具和服裝等。
依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企業遷移與擴張,是在一定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其他國家和地區不乏先例;而企業的遷移與擴張必然給所往之處帶來發展機遇。上世紀50年代,美國率先進行了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向經濟相對落后、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日本、西德等國遷移。上世紀60-7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日本、西德等國進行了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遷移。韓國、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出口導向的輕紡等工業,實現經濟起飛。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產業結構升級,中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經濟快速發展。
成本、需求與經營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今,由于土地、房屋、勞動力、原材料等價格上升以及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再加上貿易政策調整、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升值、戶籍限制、《勞動合同法》實施等一系列因素,東部沿海一些城市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經營環境吸引力下降。目前,東部沿海一些城市土地資源已十分稀缺,城市容量已近極限。要求得生存與發展,企業面臨新的選擇:一方面,有條件的企業必須進行產品升級、轉型,發展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生產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企業將會繼續外遷,遷往生產成本低、市場需求大、經營環境較好的地區。
中西部地區土地、房屋、勞動力等價格較低;資源條件相對較好,尤其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城市具有一定發展空間;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大為改善:具有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中部崛起與西部開發正需要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技術以便發展生產力,擴大就業以便改善民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便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資本積累以便發展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在現有條件下,中西部地區通過接納外地企業來獲得發展,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正如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東部沿海地區。因此,東部沿海一些城市出現的企業“遷移潮”著實為正在尋找發展機遇的中西部帶來了機遇。
關鍵是,中西部地區能否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抓住這一機遇。首先,在發展戰略上,要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低端產品產業的發展,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積極發展民營企業;不能盲目求“高”,求“大”,更不能傾其資源與“畢其功”于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低端產品產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對于緩解就業壓力、改善民生、安定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也正是中西部發展所需要的。其次,要“打掃屋子迎客”,改善投資環境,增強投資吸引力。現在沿海城市有不少企業遷往他國,“肥水不流外人田”,因此,還應主動地“上門請客”,積極招商引資。再次,任何企業的引進都不能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既要引進企業,又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否則,得不償失,更不可能有持續發展。
更多公司訊息,請關注【江西大唐人力】資源網,官方網址:http://www.jxdtrl.com